铁岭二沉池NJC24g9j 问题191: 我们处理厂是采用改良型A/A/O工艺,就是在厌氧前段增加了一个缺氧调节池,一共两组生物池和四个二沉池,每日处理水量20万吨。今年2月我们厂的污泥几乎没有活性了,污泥膨胀的现象非常明显,MLSS3500-4500mg/l,SVI一般大于190,出水的氨氮总氮COD全都不达标了,我们只好把污泥大量排走,然后在剩下的污泥基础上加大外回流和和曝气量重新培养,三月份以来进水COD基本在400-600mg/l之间,氨氮在30-50mg/l之间,总磷仍为2-3mg/l,而且一天变化比较大,一般都是凌晨至上午负荷很高,下午和晚上较低,因为24h混合样的值明显低于早晨8:40左右的瞬时值。介于此我们把污泥外回流提高到0.6(以前是0.4),内回流2(以前是1),DO控制在3-4mg/l之间,重新培养一段时间,一个月左右出水COD达标,出水氨氮也从原来的20多降到10-15左右,但是往后我们的氨氮就再也不往下降了,一直在10-15mg/l之间,而且我们发现这样运行了一个月后,四月中旬我们的MLSS猛涨到5000mg/l多,SVI是降了,但是我们的二沉池负担不了,开始不断跑泥。

铁岭二沉池
问题203:我们厂采用CAST工艺,单池主反应区容积8000立方,前段厌氧选择区容积1000立方,采用4.8h周期,每周期进水1h,水量1800立方,进水时同步回流污泥至厌氧选择区,进水半小时开始鼓风曝气,反应时间2.2h;平均进水水质COD=360mg/L,BOD=180 mg/L,氨氮=35mg/L,TP=5 mg/L,pH=7.7。运行中存在如下疑问向您请教: 1、 某池MLSS=5g/L,SVI在40%左右,初期沉降很快,大概10min即沉降到位,上清液絮体较多,絮体间隙水透明,觉得是污泥老化;但沉降初期污泥细碎,上清液絮体一小时后也逐渐全部沉降下来,似乎又不符合老化现象(许多资料上说老化污泥絮体较大,上清液絮体不易沉降,您的书上亦是如此解释),三丰老师认为呢?

铁岭二沉池
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。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,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,为接生成本,淀粉可用地脚面粉替代。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,因此,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。调试期间碳源准备量一般按如下原则进行估算。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~300mg/L水平计,其中地脚面粉COD的质量折算量约为1t[COD]/t[面粉]。大粪的COD折算比较困难,根据经验,在整个调试期间需100~150m3的大粪。加入大粪的目的除补充碳源外,还可增加生化池菌种的引入。地脚面粉可准备10~15t。
池内分二区,一区为化制区,该区需设置物料化制及初级垃圾清理装置;二区为输送取,设置潜水泵或液下泵,同时在泵周围设置垃圾同以防泵发生堵塞。输送管道在生化池附近宜使用软管以便根据需要调整投加料点位置。另外,物料化制旁设置一个消火栓或供水管,用于化制污泥及其它物料时供水。

这样需要按1:1(生活污水:果汁废水)或2:1配制作为原始驯化水,驯化时温度不低于20℃,驯化采取连续闷曝3-7d,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微生物生长状况,或者依据长期实践经验,按照不同的工艺方法(活性污泥、生物膜等),观察微生物生长状况,也可用检查进出水COD大小来判断生化作用的效果。

一般来讲,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-20d内完成,递增比例为5-10%;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,一般应控制挥发酸(VFA)浓度不大于1000mg/L,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6.5-7.5范围内,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,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。一般来讲,厌氧从启动到转入正常运行(满负荷量进水)需要3-6个月才能完成。